飞天文学网,你永远的心灵家园!
您现在的位置:飞天文学网 >> 国学经典 >> 文言文 >> 内容

哀婉奇艳的屈原赋/吴淑玲

时间:2010/3/27 11:04:46 点击:3009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面临着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大势,作为楚国上层集团的爱国士人,屈原特别希望由楚国承担起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他致力于楚国的改革,为使楚国强大而"奔走先后";他尽心于楚国的外交,为建树楚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而"应对诸侯"。然而,楚国污浊的现实不允许屈原这样的时代精英存在!楚国群小谣诼诟谇,恶语中伤,终至忠贞之屈原被屈含冤,远放蛮荒,政治理想不得实现,个人才华不能尽展。这是诗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深爱着宗国的屈原为自己的不平痛苦,更为楚国哭泣。他用他动地的歌吟,述说着个人的不幸,倾诉着对楚王的忠心,表达着对祖国的忠贞。作为南方诗风的代表,屈原的诗风情无限:那满纸的鲜花香草、神仙美人,那满腹的哀怨和苍凉,那奇丽宏肆的结构,共同构成了屈原诗的艺术特质,它穿越历史的天空,永久地传达着诗人那高贵的忧患情怀。
  一、凄婉哀伤的情感
  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的诗人有着极高的天赋,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天分和良好的环境使诗人成长为一个具有兰心蕙质的优秀人才。恰逢诸侯纷争离合、统一已成必然趋势的时代环境,诗人特别渴望有机会一展身手,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他渴望着被重用,以在时代的最前列冲锋陷阵;"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热诚地四处奔走,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结果;他也希望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交待,希望能有所作为,建树"修名"。但他绝对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忽驰鹜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及。"他是一心为着楚国和楚王:"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可是,诗人却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朝谇夕替。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极可笑更可悲:"既替余以蕙穰兮,又申之以揽!"诗人在诗中所述说的人生遭际可以在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中获得参照: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一个尽忠职守、尽瘁国事的忠正大臣就在上官大夫类的小人的谗毁声中丢失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怀王听谗信佞,昏庸糊涂,不能明辨是非,令诗人蒙冤被屈。不管诗人怎样申诉,等待诗人的结果只有一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诗人不能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或则穷居山林,或则藏身草野,或则行吟泽畔,或则独对苍天。极度的压抑和愤懑使诗人感慨万千,不吐不快,发之于诗,便是那虚欠欷感伤的哀婉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曾虚欠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离骚》)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悲回风》)
这是随意从屈子诗中拈出的哀伤句子。观察这一组句子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多用感伤性的语言传达怆忄良情怀。"太息"、"掩涕"、"虚欠欷"、"郁邑"、"独处"、"涕泣"、"愁苦"、"哀"、"艰"、"曼曼",每一个字中都传达着落寞和萧索,每一个音符里都透着哀怨和凄凉,诗人的心中该有多少解不开的"结"!"秋来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1)不是李贺喜欢使用"惊"、"苦"、"衰"、"寒"、"雨"、"冷"、"死"、"老"、"鬼"、"哭"、"泣"等令人发抖的字眼,而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只体会到凄风苦雨,是生活造就了诗人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是李贺之先驱。
  屈原的痛苦是旷古未有的,他不仅蒙屈含冤,遭谴被逐,而且不被理解,屡受责难,甚至亲人都对他的作为屡屡质疑。茫茫苍天,寥廓大地,惟屈子举世无朋,茕茕孑立,屈子能无哀怨乎?他用蘸满了血泪的笔抒发他郁结于心中的哀怨缠绵的情绪,将他满腹的痛楚传达得淋漓尽致。读他的诗,你会犹然而生"天若有情天亦老"(2)之叹。宋代诗话理论家严羽最善鉴别诗歌,他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渍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为戛釜撞瓮耳。"(3)明人王世贞亦有同样的感触:"《骚》览之,须令人裴回循咀,且感且疑。再反之,沉吟虚欠欷。又三复之,涕泪俱下,情事欲绝。"(4)这些评论都拈出了屈诗感伤凄绝的内在特质,道出了屈诗的动人之处。屈原用生命体味了现实的残酷,用心灵感受了人间的痛苦,用诗歌抒发了面对现实的无尽伤感。
  二、深婉沉挚的寄托
  屈原的痛苦来源于现实,屈原的哀怨针对现实,但现实不允许诗人用直露的笔触描绘现实。一是诗人自身的因素:他对楚王还有希冀,他还祈望自己能重入馆阁,再执国政,他必须给楚王留下地步;二是社会的因素:残酷的现实使他不能直接指斥和描述,那只能给诗人带来更大的祸患。因此,屈原写诗,主要使用寄托手法,主要是"寓情草木"、"托意男女"两种表现方法。
  (一)借"寓情草木""托意男女"抒写诗人在现实中的遭遇。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浪漫主义文学典型的特征是不直接描述现实。翻开楚辞,扑面而来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事某物,而是满目的鲜花香草,神仙美人。其实屈子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际很难让他的诗摆脱现实生活的影响,但反映出来的却是现实生活的另外一种样貌─一种以意象取代的现实生活。诗人注重个人的品格修养,美好的品格修养以鲜花香草代之: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陂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览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
诗人厌恶那些污浊小人,则以恶草臭物众女比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户服艾以盈腰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椒专佞以慢忄舀兮,木刹又充夫佩帏;(《离骚》)
  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凤凰在兮,鸡鹜翔舞;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怀沙》)
在诗人的笔下,没有纯粹的现实生活,而是一个意象又一个意象,它把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感触,形象生动而又含蓄深沉地传达了出来。王逸早就认识到楚辞的这一特点,他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5)虽然王逸"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的说法后人多难苟同,但他对楚辞总体象征特点的认识是合乎情理的。诗贵含蓄,含蓄之文,有咀嚼琢磨之余味,且含蕴深广。因为没有指名点姓直对现实,所以其诗非就事论事之类,它可以指现实中的所有此类现象,又可含蕴古往今来一切实质相类者,使百载而下读之,仍能体味其含蓄的深刻,亦能体味屈子人格的高贵:他不是挟私报复,去揭露、指斥那些打击他个人的人,屈原针对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他所揭示的,是现实生活的本质。
  (二)借"寓情草木"、"托意男女"抒写诗人对楚国、尤其是对楚王的耿耿忠心。屈原衷爱宗国,他对宗国的狂热情感集中于他对楚国前途命运的关切,而在家天下的时代,这种宗国情绪就集中于对楚王的态度。狂狷异路的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不该遭受的痛苦,他对给他这种境遇的楚王不是没有怨怼之情: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离骚》)但诗人尽可能不直接指斥。他把楚王比为"灵修","荃",仍然承认楚王在楚国应有的地位。为了获得这"灵修""荃"的理解和重新回到"灵修""荃"的身边,诗人"一篇之中,三致意焉"(5),申诉着自己的哀哀衷情和自己不懈的求索。诗人驷玉虬,乘鸟,上征天庭,恳求帝阍;济白水,登阆风,蝶马高丘,山中寻女......诗人寻媒觅理,只是为接近哲王,叫醒哲王,为的是有一个"两美必合"的结果。在诗中,"宓妃"、"有女戎之佚女"、"有余之二姚"都是哲王的象征,诗人就是一个痴情的男子。如果说,《离骚》的前半部分以楚王为"男子",以诗人为"女子",展现的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谗毁和打击,那么,《离骚》的后半部分就是以楚王为"女子",以诗人为"男子",展现诗人倾心楚王的耿耿情怀,抒写诗人为获取楚王信任而漫漫求索的不倦努力。潘啸龙先生认为"在《离骚》中,诗人确实一再运用'男女'意象,幻化现实中诗人反复求合于楚王而不遇的经历,以抒写其怨愤、绝望和伤痛之情的"(6),但在这怨愤、绝望和伤痛之中,我们体味到的难道不是诗人的忠诚吗?
三、奇肆宏放的结构艺术
  相对于中原文学的规矩谨严而言,楚辞是宏放自由的。就屈原的作品而言,其结体方式自由灵动,随感情的变化腾挪跌宕、奇肆无拘。如《离骚》的后半部分,是诗人倍遭打击之后极其苦闷的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绪的表现。由于情绪的反复不定、激动鼓荡和诗人探寻出路的急切愿望,诗人在思想深处展开了复杂的矛盾斗争:先是与虚设的人物女辩驳,接着到远古世界里"就重华而陈辞",然后是上天入地三次求女,求女不成,转从灵氛占卜,又召巫咸商议。当巫咸和灵氛都支持他远走高飞,去寻求"两美必合"的出路时,诗人动心了,并在意念中腾飞,驾龙御云,召神使礻氏,忽发梁津,又至西极,方在不周,随至西海,"故其词忽朝忽暮、倏东倏西,如断如续,无绪无踪,惝恍迷离,不可方物。此正是白日梦境,尘世仙乡,片晷千年,尺宅万里,实情虚景,意外心中,无限忧悲,一时都尽,而遂成天下奇观,古今绝调矣。"(7)
  被誉为"天下奇文"的《天问》也是这种结构艺术的典范。《天问》是诗人被贬蛮荒、心情极度压抑时创作的。"忠而被贬""信而见疑"的诗人徘徊于祖庙之前,仰观壁画,独对苍穹,万般烦恼纷涌而至,不由发出一系列的疑问,诗情也随着诗人思想的鼓宕变化而起落万端。诗人忽而问及神话传说、忽而问及社会历史、忽而问及现实人生。从天上到地下,从遂古到今初,无所不问其极。一支笔跳来宕去,神龙变化,忽隐忽没,忽来忽去,变化万端,极恣肆纵横之奇。郭沫若的"问得参差历落,奇矫活突,毫无板滞的神气,简直惊为神工"(8),以及孙钅广的"《天问》或长言或短句,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之反覆,或联数事而熔成片说,其文或峭冷或澹宕,或诘屈或流利,设法备尽,可谓极文之变化"(9)等语,都堪称中的。
  览观屈诗五大作品(《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可大体归结屈诗奇肆宏放的特点为:一,气魄宏大。屈子的每一部作品,都包容量极大,不仅内容深刻宏富,而且有吞天吐地,含古纳今的气魄;二,奇矫万变。屈原的情感世界丰富激荡,变化万端,被其驱驰并为之情感服务的万事万物也是随之变化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如风云顷刻万变而不穷"(10);三,开合无度。屈原诗歌属抒情诗体,然又兼具叙事内容,其抒情与叙事之结合,常始于其想始,止于其愿止,非"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能概括之。其展开处,则万事赅备,其收止处,又戛然而止,悄然无痕。此三大特点,构成屈子奇肆宏放之文,"凭心而言,不遵矩度"(11),确为中国之"大诗歌"(12)。
  四、绮艳迷人的语言艺术
  就屈子的诗歌语言艺术而言,可谓"辞采纷呈、色泽绚丽"。打开屈子诗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丽景色便会纷至沓来,刘勰谓之"金相玉式,艳溢锱毫"(13)并非夸张。看一段《九歌》中的描写:


.

  【申明】飞天文学网,笔下文学,许多资源来自网上,供广大同好欣赏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告知。
作者:不详 内容来自:网络
  • 飞天文学网(www.ft77.com) ©2004-2024
  • 本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QQ:84362953 京ICP备12001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