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文学网,你永远的心灵家园!
您现在的位置:飞天文学网 >> 文化中国 >> 红楼涅盘 >> 内容

新解《红楼梦》

作者:周汝昌等 时间:2010/3/24 22:53:06 点击:3577


第一部分总序  

    2001年7月9日,午间时分,当普通大学的学生们收拾好书包走出课堂的时候,一所特殊的、开放的“大学”悄然开学了。   
    说其特殊是指——   
    “海内外名家名师主讲,涵盖科学人文社会内容”是它的办学方针;   
    “聚集知识精英,共享教育资源,传播现代文化,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是它的办学理念;   
    “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是它的追求;   
    “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是它的办学目标。   
    论其开放是说——   
    免试免考;   
    不限年龄、身份;   
    “热爱知识”是入学的惟一要求。   
    这是哪所“大学”?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在哪儿?   
    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   
    高度发达的电视技术给了人类一条捷径,让我们能与知识产生如此密切的接触!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叶嘉莹、白春礼、厉以宁、冯骥才、龙应台……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在光与影搭建的讲台上传递着人类的精神。这精神是文明繁衍的动力,是人类生存的根基。   
    让知识可感,让思想可触,让全球的好学之士在光与影的圣殿上与我们感同身受——拥有知识确实是一种幸福。   
    在一千多个日出日落之后,《百家讲坛》最大的收获是七百多盘沉甸甸的磁带。七百个四十五分钟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应该算一段不短的时长,特别是当这段时长记录了人类思想精髓的时候。   
    怎样将人类的这些思想精髓发扬光大呢?   
    我们想到了出版,这是一种既可供收藏又便于研读的方式。   
    承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我们精选了五百堂课的内容制成了光盘,分系列结集出版;同时出版近三十本相关的图书,以满足热爱知识的人们不同的求知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此“大动作”称为2004年的“壮举”,对于他们的辛苦付出理应深表谢意。   
    观众和读者朋友,让我们在知识的传承中握手吧!


第一部分《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1)

    主讲人蔡义江   
    著名红学专家、学者、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54年毕业于前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调京,筹创《红楼梦学刊》,成立红学会;1986年任民革中央常委、宣传部部长。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蔡义江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红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出版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论红楼梦佚稿》、《蔡义江论红楼梦》等,其专著和论文曾多次获国家、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关于一部文学作品怎么样去研究,角度各异,一部产生经久魅力的文学名著,它的成书过程常常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著名的红学专家蔡义江教授对《红楼梦》一书是怎样写成的,有很精深的研究。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绝大多数作品,它的题材、内容跟作者自己的情况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大家对作者的情况也不注意,有的甚至于对谁著的都弄不清楚。《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对罗贯中的情况,诸位了解多少呢?研究者也讲不清楚多少,因为罗贯中跟诸葛亮“借东风”没有关系,跟刘关张也没有多大关系。《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又是谁呢?迄今也无定论。   
    《红楼梦》的流传实际上情况也差不多。大家都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但曹雪芹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开始人们了解得很少。20世纪初,胡适他们一代新红学派,开始对作者的家庭情况作了一些历史考证,才知道一些他的家庭情况,特别是他的祖辈的情况。新红学派把小说跟作者及其家庭联系起来,是对红学的重大贡献。当然新红学派也有它严重的不足之处,我下面还要讲到。即使这样,关于曹雪芹的直接资料还是极少。迄今为止,还弄不清楚他究竟是谁的儿子。有的说是曹颙的儿子,有的说是曹頫的儿子,甚至于还有人提出《红楼梦》不是曹雪芹写的。此外,曹雪芹生在何年,享年多少,这些问题说法上也都不一。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一些证据不足的成见,甚至还有错误的看法。如果我们不抛开这些成见,就很难接近事实的‖真‖相‖。主要有哪些成见呢?举例如下:   
    第一种,认为曹雪芹一定是经历了像贾宝玉那样的风月繁华生活,没有经过这种生活,他哪里写得出来呀?这个是最普通的一个成见。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影子或者化身。就是说,贾宝玉这个人物,基本上跟曹雪芹差不多,跟作者差不多。那么,小说描写的故事呢?虽然说将真事隐去了,但基本上还是曹家的家史是他们家庭的历史构成。这是一种成见。   
    第二种,认为《红楼梦》这么一部内容如此丰富的巨著,如果作者太年轻了,凭借其生活阅历,是不够的,是写不出来的。二十几岁人家认为还不够,至少要在三十多岁以后来写,才有可能。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成见。   
    第三种,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在北京西郊的某一个山村里面写的。所谓“著书黄叶村”——这是一句诗里面的,敦诚的诗里面有“不如著书黄叶村”,所以讲著书黄叶村——都以为《红楼梦》是在西郊的黄叶村里写的,结果后来没写完,天不假年,作者忽然去世了。这个观点认为我们看到的抄本里面,最接近于曹雪芹去世时间的本子,譬如说庚辰本,庚辰年是1760年,而曹雪芹死的话,应该比这个时候还要早三年到四年时间吧,因此这是最后整理的,认为这个是曹雪芹最后的定本。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成见。   
    第四种,认为小说后四十回虽然是后人续成的,但其中必有曹雪芹的残稿,或者大纲,或者再退一步讲,有一些回目加以启发,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把这后四十回补写完。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成见。   
    如此等等,都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些说法,如果要成为一种确认,的确是如此,那就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可是在我看来是经不起严格的检验的。   
    第二个问题,我讲确定曹雪芹的生卒年,就是他什么时候生、死,这是他能否过上曹家好日子的一个关键。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关键,有些人对生卒年的问题没兴趣,你们这些红学家去争论吧,早一年死、晚一年死,早几年生、晚几年生,跟《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这关系实在太大了。因为看法不同,曹雪芹出生的年月相差有十年之久。比如,曹雪芹出生以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也是曹家最大的事情,就是曹頫——他的父亲——犯罪了,被抄家了,曹家从此以后就败落了,搬到北京来住。晚十年,曹雪芹是三四岁,就像幼儿园时候,早十年,或者是十三四岁,两者能一样吗?这就太不一样了。如果曹雪芹是十三四岁,那他还有回忆,特别像他这样聪明的人,小时候的记忆应该很深刻;如果在他三四岁的时候就抄家了,他就根本没有可能过上风月繁华的生活。你说这关系大不大,我觉得很大,他出生在哪一年,是没有史料记载的,这是根据他死的那一年和他活了多少岁,倒推出来的。   
    那记载曹雪芹岁数的资料呢?只有两条,一条是曹雪芹的朋友敦诚——这个敦诚要比曹雪芹小十岁,年纪很小——在甲申年(1764年)挽曹雪芹的诗中所提到的。他写的挽诗曾经改过,因此有两个稿子。一个说“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岁呀,这么凄凉的,人又那么瘦,曹雪芹死的时候,他一定是看到了,说是“太瘦生”;另一稿则作“四十年华付杳冥”,四十年华,活了四十岁的时候,就去见上帝了,“付杳冥”,就是到阴间里去了。这两次的诗稿里面,文字调动很大,但开头都用了“四十”两个字。那么,曹雪芹应该是活了四十岁。第二条材料是曹雪芹的另一个朋友叫张宜泉写的。张宜泉没有参加曹雪芹的葬礼,大概他不知道消息(曹雪芹不是名人,他死在西郊的时候,张宜泉是住在东南面,相隔很远),他可能是后来知道的,所以写了一首诗叫《伤芹溪居士》。他加了一个小序,里面讲“年未五旬而卒”,即没有活到五十岁就死了。这两个材料本来并不矛盾,四十岁也是没有到五十岁就死了。不过一条讲得很具体,很确凿,四十;一条呢,讲得很笼统,不大确定。这两条材料,照例来说,前者是可靠的,应该做依据。为什么呢?因为敦诚、敦敏的关系跟曹雪芹认识得还比较早,在到西郊之前,就有交往,这是一个;更重要的是敦诚写挽诗的时候,是知道死者的确切年龄的。你们对我的估计,蔡先生你看上去大概六十刚出头一点嘛,或者有些人问:你到七十岁了吗?总是不太确定。就是我们朋友之间,可能除了特殊问过以后,了解得不是很多。但是死的时候,要写公告,享年四十岁,这个大家都知道,本来不知道的人,也都知道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敦诚这个材料是确切的。


第一部分《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2)

    有人说,虚构嘛,有时候凑个整数,四十也不一定就是四十,也可以是四十几嘛。这在别的诗歌里面也有可能,独有写挽诗的时候,说人家明明活了四十三四岁,或者四十五六岁,甚至四十八九岁,你一定要给人家减掉多少岁,说是活到四十岁,而且两次都不改,这种可能性不大。讲“四十年华”就是四十年华,但是现在有相当多的人,都赞成、都运用、都看重张宜泉的说法,说“年未五旬”。他这个是一句类似散文的话,没有到五十,既然没有活到五十,你猜他四十二三也可以,猜他四十八九也可以,而且大多数的人都是猜他活到四十八九,总希望曹雪芹活得长一点。这样的话,才好解释抄家的时候,他已经十几岁了,所以他才会有一段奢华的生活。这是从这个观念出发的,我认为不对,我们要从事实出发,每一个材料都要推定它的可信程度。雍正五年(1727年)年底下旨抄家,就算雍正六年(1728年)初抄家吧,曹雪芹虚岁才四岁,实际还在三岁多些,能懂得什么,既无回忆,也谈不到风月繁华生活,何况曹頫后来的生活已经很差了,就是天天买菜的钱,都要去当东西。何以见得?抄家的时候抄到什么东西,有账单记录,都有公文在那里。就在雍正十二年(1735年)底、乾隆元年(1736年)的时候,因为皇帝改了,所有犯罪的人都是要被宽赦的。有一个公文里面提到,曹頫,就是曹雪芹的父亲,因为“少老抑栈”——这是他被抄家的直接理由——而应该赔出来多少银子。至于他的公款欠款,那当然不用说了,得多少万两了,那把这个家抄了,东西全部充公就拉倒了。独有这个东西要赔出来,赔出来的数目是多少呢?四百三十三两二钱。这个也不算多嘛,才四百三十三两二钱。《红楼梦》里写到王熙凤一下子要了老尼姑两三千两,说是打发打发,所以四百多两银子并不算太多。而且,这个银子你有钱不敢不还,没钱才会还不出。这样,从曹頫被抄家,到雍正末年乾隆初年的时候,七八年里面,他家还了一些,还了多少呢?还了一百四十一两,还欠三百零二两二钱,就是说这些非还不可的钱,他每年还个一两、二两、十两,连三分之一都没还到,还有三分之二的钱还不上来,被刚刚做皇帝的乾隆给免了,就像特困生,考进大学交不起学费给免掉一样。所以我的结论是曹雪芹不可能有风月繁华的经历。这一点大家也许觉得这样讲我太大胆了,是不是还能再想想办法,让他经历经历?他就没有这个经历,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我这个说法跟现在流行的,或者是很多权威的说法不一样的话,你们可以研究,也可以提出批评,我只能把我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第三点我要讲,曹雪芹神游于失去的乐园。他经常梦想失去的乐园,而且曹雪芹很会讲,这种事情说出来的话呢,就像身临其境一样。曹雪芹随着被抄没的家回到北京的时候,还是幼年,就是我们讲三四岁了,说他虚岁吧,算他四岁。四岁的时候回到北京,发还给他家崇文门外十七间半房子,过去叫蒜市口,现在是大马路了,就是广安大街。所以,他不可能有对南京、对秦淮河的种种回忆。这个年龄,刚刚会讲话,正是什么都想问的时候。而他家里那些人呢,正处于这样一个大的落差对比无处诉说的时候,发现这个小孩子正好很聪明,最好跟他讲。他们家里有什么人呢,有两氏孀妇,也就是说,有两代的寡妇,一个是他爷爷曹寅的妻子李氏,就是李煦的妹妹;一个是他的伯母马氏,他的伯父曹颙已经死了。家里除了祖母、伯母,还有他的双亲,可能还有几个老家人。因为被抄家了,所有的丫鬟什么,都卖掉了、送掉了或都给了后任了。但因为照顾他爷爷曹寅的关系(曹寅的关系实在太大了),要关照曹家的遗孀,还发还给他们这十七间半房子,这十七间半房子是发还给他们让他们度日子的。还发还给他们三对仆人,三对嘛,我想是三男三女,三个丫鬟或者三个老嬷子,三个老家人或仆人,这样有六个人在这儿。另外他们自己家里的亲人家口也还有一些,这些人都可能给曹雪芹讲,从前你爷爷的时候是怎么样怎么样,你爸爸的时候是怎么样怎么样,我们家里以前是怎么样怎么样,可能讲得是绘声绘色,而且很动感情。而小孩子他看到的是非常穷困的没落的生活,但可以想到在他出生之初甚至出生前十几年——曹寅是在曹雪芹出生前十二年就死掉了,他的伯父曹颙去世也有九年十年——之时,特别是在曹寅的时代,他们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这些事情是会不断地讲给他听,这就形成了他的一种梦想:他家里是这样的。有时候呢,想象比现实感受更活跃。如果你们有过创作经验的人就知道,不要低估了想象的能力。能写出一个金粉世家的不一定是富家子弟,何况曹雪芹有家里这么些情况给他讲。


第一部分曹雪芹在京的亲戚关系(1)

    姓名关系官职纳尔苏曹雪芹的姑夫平郡王曹佳氏曹雪芹的姑母平郡王妃福彭曹雪芹的表兄袭封平郡王   
    正黄旗满洲都统曹颀曹雪芹的堂伯父汉军镶黄旗副都统傅鼐曹雪芹的姑祖父左侍郎   
    盛京户部侍郎曹雪芹到了北京以后,他是比谁都有机会进那些王府、侯门、深宅大院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上代的关系,他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所以康熙皇帝封她为一品太夫人。一品太夫人,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奶兄弟,等于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很小的时候他就是康熙皇帝的近侍,服侍康熙读书什么的。后来他做的职务虽然是江宁织造等职,但实际上他担负的责任比谁都大,像江南的情报局长一样。他可以写密奏,直接报告康熙皇帝,吏治乡情怎么样,哪个人老是捞钱,哪个人不错,哪个地方老百姓受灾害了、有什么怨恨,他都直接写秘密奏章给康熙。他还兼有类似今天“统战部长”的职务,联络江南汉人里边的有地位的知识分子,广交斯文朋友。所以他们这一家,上代跟在京城里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曹寅有两个女儿,嫁给了亲王,其中一个叫纳尔苏,所以他们在北京的亲戚、故交、旧时候有来往的人一定很多。既然曹頫犯了罪,作为一位罪犯到了北京,大人之间来往可能顾忌多一点,但四五岁的小孩子谁领着都可以走,到这个王府去到那个王府去,都可以走走的。所以在曹雪芹到了北京以后所走过的深宅大院也一定很多很多。   
    所以我有一次跟红学界的朋友讲,我说《红楼梦》里写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到自鸣钟什么什么的,很惊奇的样子,我说这可能就是曹雪芹的眼睛。朋友说我讲得精彩,夸奖我。我觉得曹雪芹跟刘姥姥还不一样,刘姥姥从来没见过这样,而他呢,看到人家深宅大院的时候,想法就会不一样,就想到祖母讲过了,我们家里过去比你还阔呢,我祖父在做江宁织造的时候,就亲自接驾四次,织造府做的行宫,谁有这么阔?所以他那时候看到人家豪富,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再说他交往的这些宗室子弟当中,在政治斗争中败落的也很多。比如说敦诚、敦敏,他们的上代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阿济格,很有名的亲王,后来也是在政治斗争里败落了,所以他的子孙,说是宗室,其实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他到北京以后,以前玉堂金马后来陋室篷窗的事情听到不知道有多少,而且曹雪芹这个人又会讲,如果平时不讲的话,喝酒喝了几杯,他一定讲,不但讲还要哭。我这个话不是凭空想象的,敦诚、敦敏的诗里头多次提到“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燕市”嘛就是北京,一面哭着一面唱歌,悲叹自己身世的不幸;“遇合”就是遭遇命运。秦淮河的风月他还在回忆着,当然敦诚、敦敏弄不清楚,这是回忆还是他听来的梦游。我说是他听来的,他梦想的自己家庭本来是怎么怎么好,因为敦诚比曹雪芹小十岁,敦敏比曹雪芹小五岁,比曹雪芹年纪还轻呢,他们看到他喝酒的时候,讲述往事发牢骚的时候,头头是道,犹如身临其境,特别是讲述曹寅那个最繁华的年代时。   
    所以,在敦诚、敦敏的诗里面,就可以看出一些误会来,以为曹雪芹有过风月繁华的经历。现在再回忆呢?这些诗句也可以不做这样解释,但是有一句话我可以肯定敦诚、敦敏的确是在曹雪芹的生动描绘下产生了误解,就是“扬州旧梦久已觉”。扬州呢,古代在东吴时代,它直属建业、金陵,所以指的就是南京,这句话说南京的梦早就醒了。这句下面敦诚有一个注解:“雪芹曾随先祖寅织造之任”。雪芹,曹雪芹;曾随先祖寅,寅就是曹寅,随着先祖曹寅;织造之任,在江宁织造府里面生活过。这里讲他梦已经醒了。这个显然是误解。不是你敦诚、敦敏认为他活了四十岁的吗,如果他要随着他祖父而且有记忆的话,那起码再多活二十年、三十年,因为他祖父在他出生前十二年就死掉了,而且十二年前生的话,那也没有记忆呀,那么就得还要大,所以实际上是赶不上了,要赶得上的话,曹雪芹要活到六七十岁了。这正如《红楼梦》里面王熙凤有一次谈到省亲的时候,给人家讲,以前这个皇帝南巡,这个热闹,可惜我们迟生了二三十年,没有赶得上看那个热闹。这才是真的,没有赶得上,所以我们说这些都说明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的东西,主要是他想象出来的,他在不断地把这些生活素材——自己家里当然是为主,还有他看到的现在的富家,还有他看到的没落的那些宗室子弟——不断地在思想上酝酿起来,从一个风月繁华的大家庭,最后到一败涂地、没落,这样的构思逐渐地形成。   
    第四个问题,我想讲一讲,就是讲穷困倒霉的命运造就了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不幸的遭遇,造就了他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乾嘉的时候,有一个人,他的笔名或者讲外号叫二知道人,二知道人讲了什么话呢,他说“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蒲聊斋就是写《聊斋》的蒲松龄,他的孤愤,“孤”是孤独的孤,“愤”是愤慨的愤,孤愤,就是一个人心里的积郁、愤慨,孤愤“假鬼狐以发之”,“假鬼狐”就是借着鬼狐,里面写鬼、写狐狸精的,“以发之”,来发泄出来。又说“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盗贼那就讲一百零八将了,梁山好汉,写梁山好汉来发泄施耐庵内心的激愤、孤愤。“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借儿女故事发泄出来。同是“一把辛酸泪”,同样都是一把辛酸泪,心里都有不平,都有激愤,才写出这么一部小说。我觉得这个话也讲得很深刻。   
    你说曹雪芹最大的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呢?我觉得不仅仅是生活方面,过去能够吃大鱼大肉,红楼宴里面的那些菜,现在只能吃粗茶淡饭。不是这个。最重要的他觉得他的环境、他的路给堵住了,就是他这一生能够发挥作用、做大事业的路给堵了。为什么小说开头要写一个“女娲补天”的补天石,炼了三万六千零一块,大家都去补天了,就这一块不用。这几句话你们好好体会,“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以后”,所谓锻炼,实际上就是学习,补天石经过一番锻炼以后,灵性已通,灵性通了,烦恼就来了。“因见众石俱得补天”,因为看到所有的石头都能够去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选不上,没有材,“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补天”就是安邦治国,在古人看来这是男子汉的大事业。探春讲:“但凡我是一个男人,我早就做一番大事业去。”安邦治国,做大事业,实际上就是做官了,为国家做些事情,“入选”实际上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为朝廷选重,被朝廷录用,这样才能安邦治国。在这一点上,了解他的脂砚斋曾经批,说他“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这八个字就是作者一生的惭愧和遗憾。还有一条批,我觉得特别有趣,这大概是他的上辈人批的。说“剩下这一块”,就是剩下一块没有用了,“便生出这许多故事来”,就写出《红楼梦》故事来,“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假使当日虽不能够考试去做官、做大事,“就该学去补地之坑陷”,就该去种田、做工,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补地之坑陷,地是坑坑洼洼的,做些好事情使地能够平坦,“而不得有此一部鬼话”,就不会写出这么一部鬼话来,把《红楼梦》很戏谑地称之为一个鬼话,鬼话嘛,你可以解释为荒唐言、胡说八道,实际上他这个也是故事,也是很多已经成为鬼的前代人的故事。


.

  【申明】飞天文学网,笔下文学,许多资源来自网上,供广大同好欣赏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告知。
 内容来自:网络
  • 飞天文学网(www.ft77.com) ©2004-2024
  • 本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QQ:84362953 京ICP备12001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