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文学网,你永远的心灵家园!
您现在的位置:飞天文学网 >> 国学经典 >> 文言文 >> 内容

白居易诗歌的平易和浅俗/宋芬

时间:2010/3/27 11:05:37 点击:3427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圭阝(今陕西渭南)人,元白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理论与儒家的正统诗论一脉相承,他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现实意义,把诗歌看成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的工具,他的著名口号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还刻意追求诗歌的浅俗和平易,使诗歌改变了其高贵典雅的风范,而成为一种世俗化的、为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的浅近平易的诗歌形式。
  一、内容的真实亲切
  白居易是一位真实的诗人,他具有传统的儒家思想,非常关注社会现实。他直接走进现实,接近下层,对真实的社会生活了解很深。因此,当他回到诗歌创作的时候,他就具有了一种理论上的自觉,他把文学当成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直接用诗歌反映人民所关注的问题,因此,他的心和人民贴得很近。这一类诗,以他早期的讽喻诗为代表。
  "安史之乱"是一场对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冲击很大的内乱,尽管历史上有所谓的"中兴"之说,但在事实上,这种"中兴"已经与盛唐盛世相去甚远,各方面的社会矛盾纷纷暴露,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百姓的生存,白居易以一个谏官的良知和勇气,大胆地反映了这些问题,他为黎民鸣不平,为百姓要权力,充满了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他看到了现实中贫富不均的强烈对比: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一方是臭嚣尘上,酒气冲天,挺胸叠肚,趾高气昂,花天酒地,流金淌银,另一方却无衣无食,挨冻受饿。在无情的揭露和无限的同情中,我们看到了诗人为百姓呐喊的力量。
  他特别关注中唐以后的赋税问题,在诗人看来,沉重的赋税是造成百姓贫穷和灾难的根源。他早期的一首诗《观刈麦》,叙写了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好时光。在这本应是充满希望和喜悦的季节里,我们却看到了满目的苍凉: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农人洒下了一年的汗水,收获的成果仅够官方的租税而已,劳动者只能靠捡拾劳动遗漏物充饥。此情此景,连乾隆皇帝都感慨万千:"'力尽不知热'二句,曲尽农家之苦。贫妇一段,悲悯更深,聂夷中诗摹写不到。"(1)苏仲翔则从诗中读出了白居易那颗宽广而良善的心:"此为白氏集中最早一首描写农民生活的诗,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白氏怎样同情农民的遭遇,清楚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苛捐杂税下的惨痛现实生活。"(2)
  在白居易的诗集里,这类诗很多很多,较著名的还有《杜陵叟》、《红线毯》、《卖炭翁》等。诗人写百姓所关注的事,写百姓所熟知的人,为百姓叫屈,为百姓呐喊,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白居易还比较关注妇女问题。在他的作品里,有不少写到妇女地位低下,受尽〖屏蔽***〗或受尽苦楚的诗作,如《上阳白发人》写女性被冷落的可悲而又可怜的命运,《井底引银瓶》写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限制,《母别子》写男权对女性心灵的摧残等等。
  白居易还通过一些边疆发生的小事传达他深挚的爱国‖激‖情‖。如《西亻京伎》通过看舞狮的细节揭露唐朝边将享乐有加、无心卫国的现实,《缚戎人》通过一个逃归的边民被当作敌人为唐军抓获请功的可笑‖事‖件‖,传达了真正的爱国者内心的悲凉,等等。
  白居易的诗歌,关注社会生活面较广,虽然他的诗在深度上还不足以和杜甫的诗媲美,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诗反映生活的广度超过唐代任何一位诗人。因他的诗歌创作主旨是"救济人病"(3),所以他诗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下层社会中受苦受难的人。他将关心和同情给予那些生活中最可怜的人,他以充满怜悯的笔触为他们‖写‖真‖,替他们鸣不平,他的诗因而让人倍感真实和亲切。
  二、表达的直白显露
  如果将白居易的诗和杜甫的诗进行一下比较我们会发现,杜甫的诗重拙、深刻,白居易的诗直白、浅露;杜甫的诗,表达方式是潜气内转,白居易的诗,是留在眼前。因此,分析杜甫的诗,我们需注入文化的底蕴,像打开折扇一样,又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去品味杜诗的内涵。而白居易的诗,却不必我们带着杜甫般深刻的沉痛去品味,他的"庐山真面目"因为没有任何装饰、掩藏而和盘托出在读者面前。为了使他的诗在读者中不产生歧义和误解,他使用了一些使诗歌浅白的极端手段:
  (一)让诗中‖事‖件‖单纯。白居易的诗,叙事和评论相杂的作品居多,他的作品学习的是《诗经》、《乐府》的写作手法,往往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发言,"直歌其事"(4),不采用比兴等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而单取"赋"笔为诗。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5),所以必须用这样的笔法,以让天子了解世间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要天子费尽猜详。而且,一吟悲一事的效果,更利于人们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更有助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比如,他的《新乐府》中的诗,都是单纯的人和事,《新丰折臂翁》记录一个为躲避参战而自残胳膊且无悔的故事,说明战争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红线毯》写宣州太守为讨好上峰逼迫蚕家缴纳各种贡物的残酷;《杜陵叟》写种田老人因天灾没有收成无力交租,却被官吏逼得典桑卖地的现实......每一首诗里,都是以一人或一事为主,非常单纯明了,没有太多的内涵。
  (二)"篇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写法。白居易的诗不像杜甫的诗牵扯问题特别多,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从诗人的理想写起,写到理想的受挫,又写到归家路上的所见所闻,家中遭遇的巨变以及诗人对普通百姓生活的联想等,因此,杜甫的内容需进行综合考察,多角度理解。白居易的作品以单纯的人或单纯的事为描写对象,因此理解起来并不复杂。但白居易仍然怕人们在读他的诗时不能理解他的用意,因此,在写作中特意申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在《新乐府》序中,他强调了自己的良苦用心:
  (新乐府)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篇之意也。(5)
从这个序言里我们不难看出,白居易追求的是内容的表达,而且为了内容的更加清楚明白,他必要用明确的语言点示出来。他的《新乐府》五十篇,篇篇都实现着这一创作宣言。如《杜陵叟》题目下边有几个标识主旨的小字:"伤农夫之困也"。在叙述农夫的困境后,诗人分析造成农夫困境的原因:一是官吏的贪暴:"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二是官吏的作伪:"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片旁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益蜀免恩。"再如《红线毯》,开首标目是"忧蚕桑之费也",正文中,写织毯的工序,织毯的不易,宣州太守为求功德而催逼织毯。但写这些,都不能注入作者对蚕桑之费的忧虑,因此作者在最后就直接站出来,代替宣州百姓直接指问宣州太守:"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明白无遗的评论,将读者的阅读思维引向惟一,虽然作者的创作主旨十分清晰明了,绝对不会有"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6)的疑惑和"谁解其中味"(7)的担忧,但它也同时剥夺了读者的阅读审美权力,使作品难以产生千人千解的艺术魅力。
  三、语言的浅易流畅
  追求诗歌语言的浅易流畅,是白居易的一种理论自觉。白居易曾经说过,自己在创作中的艺术追求是: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覆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8)
他在创作中努力地实现了自己的理论追求。他的诗歌的基本特点就是他能够把人人都能感受到却不见得人人都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景以通俗明白晓畅的诗歌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赵翼对他的评价是:"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9)为了达到他所追求的语言艺术水准,白居易抛弃了广博多闻的知识和典雅华贵的风范(《长恨歌》、《琵琶行》的写作说明他不是不能如此),刻意向民间艺术学习,向民间语言学习。他选择乐府歌吟的形式已经足以说明他学习的自觉,而《冷斋夜话》中的记载更令人感动: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10)
白居易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他最终以此获得了与李白、杜甫并为唐诗三杰的声誉。
  白居易的诗,用普通人的语言写普通人的生活,语言亲切自然,即使是怒言怒语,也让人体味到生活的真实。他又极少使用拗句拗韵,而更多地使用平易流畅的韵律,因而他的诗读来不像老杜有些诗那样滞重,也不像韩愈诗有些险怪,而是自然而然,没有雕琢加工的痕迹,因此他的诗流畅得似乎张口就能吟。白居易的诗,在当时就已广为流传: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11)
白居易的诗,俗而能雅,雅而能俗,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千百年来传唱不衰,有其永恒的价值。


.

  【申明】飞天文学网,笔下文学,许多资源来自网上,供广大同好欣赏学习,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告知。
作者:不详 内容来自:网络
  • 飞天文学网(www.ft77.com) ©2004-2024
  • 本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站长QQ:84362953 京ICP备12001531号